开启新生活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2023/3/30 来源:不详山路一弯又一弯,峻岭一叠又一叠。山峁之间,寥无人烟,草浪随风摇荡,鸟鸣回响不绝,这里是古浪县南部山区。很难想象,如今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大山,曾经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饱受贫穷困扰,望山兴叹。
长期以来,古浪县南部山区群众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无法实现“两不愁”,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制约,更是无法实现“三保障”。山大沟深、峁梁纵横。当地群众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碰上雨水少的年头,种地挣的钱还买不上一袋精白面。吃水靠肩挑,出行是陡峭山路,挑一桶水,路上能洒半桶汗……没出路怎么办?
搬出穷窝找出路。古浪县根据水资源条件、区域内自然禀赋等比较优势、可开发土地和产业发展可能性等资源要素条件,选择在黄花滩戈壁上开发建设生态移民区,举全县之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相继建成1个移民小城镇和12个移民新村,搬迁南部高深山区群众6.24万人。
兴产业、促就业,移民区一个个富民产业旺起来,一个个就业岗位涌出来,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数据显示,年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是搬迁前的3倍多。
完善配套设施暖人心
搬出容易,留下不易。既有故土难离的思想,更涉及群众搬迁后的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古浪县按照人均1.75亩标准平整分配产业用地,开发农业和生态用地12.4万亩,以此作为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产业发展的保障。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乡融合等结合起来,在移民区建成28所各类学校、70所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而且均配套了商贸区、文化体育等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向戈壁要发展,移民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是当务之急。古浪县还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和调蓄水池建设工程,建成调蓄水池51座万方,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移民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站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图前,粗细不一的输水线路蜿蜒曲折、密如蛛网,一节一节向移民区延伸。充足的水,给戈壁滩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面貌。
产业兴旺致富有信心
过去的黄花滩,戈壁无垠黄沙漫漫。如今,这里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故事发生地。
穿行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一路郁郁葱葱。翻过高坡,极目眺望,远处万亩戈壁滩上波光粼粼,成片的温室覆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以来,为了真正完善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也要能致富,古浪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截至目前,移民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座、养殖暖棚2.4万座,果蔬年产量达6.5万吨,通过光伏扶贫、兴建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移民村村集体经济均达到33万元以上。
刚刚忙完农活的孙得虎,坐在村头,眺望远山,他仍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像一场梦。
“过去在山里,土地瘠薄,种的洋芋都长不大。”孙得虎说。
年,孙得虎一家从干旱贫困的山区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新家园、新环境,看着一望无际的日光温室产业园区,受了半辈子穷的他内心却很纠结。“谁都知道,日光温室收益比大田种植高,但我们刚搬下来,一穷二白,没钱没技术,搞产业没底气。”孙得虎说。
底气政府给。古浪县为搬迁群众提供日光温室每座4.98万元,养殖暖棚每座元的奖补资金,用“真金白银”护航移民区产业发展。
有了产业奖补资金,不愁本钱;农技专家按期指导,不愁技术;种的作物签了订单,不愁销路。没了后顾之忧,孙得虎承包5座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甩开膀子干。
“以前在山里,一年到头辛苦不说,口袋里还没几个钱。现如今,种植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2万多元,真是挑上了‘金扁担’。”孙得虎笑着说,“挪穷窝、搬新房、有新业,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相比较,就是天上和地下。”
在打造特色产业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中,古浪县同样亮点频出。引进中天羊业、康美集团、顶乐肉牛等一批带贫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民合作社达到家,通过产业带动、资金入股、农产品订单、吸纳就业等模式,与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获得持续稳定的产业发展红利。
在黄花滩,延链补链强链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孕育着无限希望:古浪越海农业现代智能温室东、西区全部完成定植,累计采摘销售串收番茄吨,高科技、高效益。6万头生态奶牛产业园,已投入奶牛3.5万头,向伊利集团日供鲜奶吨,大投入、大产业。古浪“红光头”小麦、“古浪香瓜”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古浪枸杞、马铃薯淀粉、牛羊肉等8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六道沟戈壁农业基地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范围,好品牌、好销路……
稳定就业收入更安心
位于绿洲小城镇的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乡村就业工厂,数百台缝纫机成列排开,“哒哒”作响。生产线上,车间班组长李爱花手指翻飞,娴熟地对孔装订,不到2分钟,一顶帽子就缝制完成。
年,李爱花从古浪县古丰镇韭菜冲村搬迁到绿洲小城镇,并在当年入职工厂,现在工资达到元。“工厂到家只有5分多钟的路程,方便得很。”李爱花说,“过去在家务农不能外出打工,现在成了‘上班族’,挣钱顾家两不误。”
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我们通过建设扶贫车间、产业基地,依托已有产业园区安置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措施,吸纳带动移民区周边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古浪县发改局工作人员马国玺告诉记者,近年来,古浪县通过建立“劳务机构+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培训输转机制,培训移民区劳动力人,为符合条件的24名创业者发放贷款万元,组织输转移民区劳动力1.88万人,加快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合作社在移民区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和乡村就业帮扶车间22家,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发卫生保洁、公益性设施管护等岗位,争取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确保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