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时夏季养长道在养阳
2024/8/14 来源:不详夏季养长道在养阳
文/景明时
生如夏花之绚烂,心如夏日般温暖,人们赞美夏天,因为夏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它还承载着千年以来的农耕文明和国人对生活的热切希望,人们赋予它诸多文化寓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夏天,阳光照耀,天雨滋润,万物生长,百花盛开;夏天,意味着生命的活力、热情、张扬、长大,所以夏天常被用来象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宋代辛弃疾用清风明月,惊鹊鸣蝉,稻花飘香,池塘蛙鸣的喧闹,表现了在生机勃勃的夏日里,万物自在的氛围,丰收在望的喜悦,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到: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还有大家熟知的宋·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句形态逼真、意象生动、表现出美丽如画的夏日风景,这就是夏天。
《历书》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在甲骨文中象一个站立的人形,“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到来。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常见的解释是:“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这就是“华夏”一词的由来。史书中提到,夏朝的建立与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夏“有关,夏就寓意强大繁荣之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实际上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再加上现在温室效应的作用,气候变化异常,时有极端天气出现。尽管如此,夏季万物的的特点概括而言就是“长”之一字。
根据《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自然也是“长”的状态。实际上这里的长并不是儿童青少年长身体的意思,而是人们要按四季养生之道来调节养生的方法,亦即夏季养长之道,使机体恢复活力和健康。
古人基于传统节气“时立气布”理论,依据春夏阳生阴消,秋冬阴长阳消,天地阴阳二气升降浮沉,相互感应交合、消长转化的过程,认为人们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原则,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亦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方法。
按照《内经》脏腑与季节应时当令的理念,认为心气通于夏,五行属火,所以夏季养长之道,具体到五行脏而言其原则就是养阳养心。《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民俗都懂万物生长靠太阳,可见养阳的重要性。“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在夏季养阳这一大原则前提下,《黄帝内经》提出四季养生理论,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关于夏季养长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可见《黄帝内经》提出四季养生的理论,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二是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那么养长养什么,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养长就是要养阳、养心、顺应夏气,使生命充满活力,这是养长的不二法门。
具体运用分述如下:
1、充足睡眠,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中医认为心主神,睡眠与心神直接相关。跟着太阳走,充足睡眠,睡好子午觉,夜卧早起,生发阳气,这是古往今来很重要的养生方法,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逐渐炎热,可以晚睡一点,但是最晚22:00到23:00(子时)必须入睡,第二天仍然要早起。每天中午11:00到13:00(午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午睡,按子午流注午时心经当令,午睡可以养心气,安心神,助心阳。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修复过程,所以,只有在良好的睡眠中,才能使身体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很好的恢复,人的记忆也需要在睡眠过程中得到整合和巩固。良好的睡眠使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虽然还没有统一公认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睡眠,但是熬夜、失眠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和总体死亡率的风险增加有关。民俗认为熬夜就是“熬心血“,这是很有道理的。研究显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7-8小时,如果工作日睡眠不足,可以在周末多睡2个小时,以降低心脏病、抑郁症风险。
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节奏,在睡眠早晚的安排上要因人而异。事实上,不同生理节奏使睡眠出现两种情况,即“夜猫子”和“百灵鸟”(早睡早起)型。顺应这种生理节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之,则对健康不利。
2、心理调节,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主神,在志为喜,夏属心火。所以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中医认为“心主喜“,“喜则气缓。”因为夏季使华英成秀,人体生机旺盛,但此时也易心火亢盛,人们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易激动发怒的情绪,反而使气机郁结。所以要尽可能“使志无怒”,保持情绪稳定。
人们要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如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编织刺绣、瑜伽禅修等等,转移心境,保持良好心态,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避免情绪过激,对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要对外界事物保有兴趣,如游园赏花,野外摄影,结伴旅游等等,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妙瑰丽;领略全世界的人造奇迹,异域风情,“若所爱在外”,拓宽胸怀与视野,使人体生机旺盛,气机能够正常疏泄,以顺应夏天养长的心理生理变化。
3、夏季养阳,平衡饮食
夏季阳旺,养生宜顾护阳气,注意人体阳气的太过不及而进行调理。常人要平衡饮食,宜食用消暑解渴之品,既要防炎暑太过而伤津耗气,又要防过用寒凉之品而损伤人体阳气。
⑴、平衡饮食,补不上火:夏季养阳一般居家并不多用相关食材、药材,只有阳虚体质和基础病阳虚证或手术后才能甪到补阳之法。心阳虚证可见心悸气短、动辄喘促、神疲乏力、怕风怕冷、畏寒喜暖、甚至胸闷心痛,舌淡苔白,脉象沉弱等症状。常见干心血管疾病、慢性心衰等。
补心阳的食材可选葵花籽、鸽子、公鸡、胡椒、生姜、羊肉、白果、核桃、桂圆、红枣等。补心阳的药材有附子、肉桂、干姜、桂枝等。但补心护阳也不能补而无度,造成“上火”伤阴之结果。夏季养阳,应顺势而为,“少火生气”,心阳不足者适量用之,久久为功。
⑵、平衡饮食,敛汗生津: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ruǎn,同软),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夏季天气炎热,阳气盛大,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汗出较多,容易损伤津液,汗多伤气,造成气阴不足,心脉失养,出现心悸心慌、烦躁失眠等症状。此时要增酸减苦,宜食酸味之品,敛汗生津,可食如西红柿、拧檬、食醋等。补气养阴可用西洋参、灵芝、大枣等。补气止汗的药品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等也为大家所熟知。
⑶、平衡饮食,清热解暑:夏季食用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西瓜是夏天食用较多的水果,能防暑降温,还能利尿排毒。乌梅小豆汤常用材料是:乌梅、黑豆、绿豆、赤小豆各30克,加冰糖或白糖适量(糖尿病患者不宜加糖)。但不宜冰镇,以防寒凉太过而伤阳,所谓过犹不及。
下列食材,可做粥服,用以养阴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如莲子、百合、冬瓜、银耳等,也可做百合银耳莲子汤食用。
下列食材,药食两用,可做生津解暑的饮料——代茶饮,如竹叶、荷叶、薄荷叶、香薷、金银花、菊花等,生鲜皆可选用
⑷、平衡饮食,宜清心火:心属火而通于夏,立夏后心火易旺,平素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若见暑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失眠,便秘等心火旺者,可用百合、淡竹叶、炒决明子、苦丁茶等代茶饮。亦可在煮粥时加入绿豆、莲子、荷叶、芦根等清暑解热之品。其中苦丁茶可以杀菌消炎、清热解毒、降血压、血脂。
苦味之品可以降心火,就如中药黄连一样,食材可以选用苦瓜。苦瓜味苦可清心火,其味虽苦,却不串味,雅称“君子菜”,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排毒美容、促进食欲的效果。
⑸、平衡饮食,不偏寒凉:在饮食上,清淡的食物,如生吃凉伴新鲜的当令蔬菜以及冷饮、冰镇饮料、夏季瓜果等,均为生冷寒凉之品,少食可以清热祛暑,生津止渴。但不可过食,过食则寒凉伤阳(包括心阳脾阳肾阳)及损伤脾胃。
很多人不知道中医指的生冷之品即是指常温(室温)下的疏菜瓜果,瓶装饮料,不独指凉伴菜品、冰镇饮料。所以大家要区分常温食材和即时熟食(热加工)的不同,体弱多病者要注意饮食禁忌,尤其老年人宁可多喝开水热茶,亦勿妄动寒凉生冷。
如果寒凉损伤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则可食用生姜、大枣以温阳散寒暖胃,所以民俗有“晚吃萝卜早吃姜”一说,这是养阳的经验之谈,晚吃萝卜以助日间食物之消化,早吃姜以助回阳暖胃,防寒凉伤胃。当然这时厨房里的葱、蒜、花椒、豆蔻、草果、丁香都可选择食用。若脾胃虚寒明显,可用温阳散寒的药物如附子理中丸,医院就诊。
做好上述诸条即是养阳护阳,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有氧运动、身体保暖、晒晒太阳、适当休息、使用艾灸等方法,保健养阳。
总之,夏天是心经当令,立夏节气后心气就会旺起来。夏天即是保健养阳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我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热情和活力,去追求自己人生的诗和远方。无论是学习和工作,还是生活和养生方面,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用热情去拥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使生机旺盛,使“华英成秀”,这就是养长之道。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医院、医院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