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有明被服厂中尽职尽责我的红军奶奶刘

2023/3/28 来源:不详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900.html

我的红军奶奶刘万寿的故事(2)

被服厂中尽职尽责

作者闫有明

现在人们也许不知道四川省巴中市有个通江县,其实那是共和国最不该忘记的地方,土地革命时期,作为“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仅有23万人口的通江有5.4万多人参加了红军,是著名的“红军之乡”。我的奶奶刘万寿就是从通江走出的红军战士,那是年初,她刚满18周岁。

年,奶奶的哥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国民党白匪军发现此事后,父亲残遭杀害。不久,她哥哥也在一次保卫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接踵而来的打击,让奶奶悲痛万分。伤心之余,也让她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彻底打败国民党,消灭一切白匪军反动派,老百姓才有出头之日,人民才会过上安定的生活。在曾祖母的支持下,奶奶参加红军,离开龙凤村去了部队。临行前,奶奶左右为难,真心不舍得那些与她朝夕相处的儿童团员们。怎么和同伴们告别?民兵队的曲队长鼓励她,无论分别的场面有多难受,一定要给他们打声招呼,说明原因。

晚上,夜校刚下课,正准备离开的孩子们,见曲队长进来,后面跟着他们的刘“团长”。曲队长说:“耽误大家一会功夫,有件事要说一下,你们的刘“团长”要离开儿童团去当红军,为表示祝贺,请大家鼓掌。”当时的场面有些异常,稀稀拉拉的掌声里,夹裹着孩子们的窃窃私语,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着:“要离开儿童团,”“要去当红军了。”一个男孩似乎明白了,扭了一下头,生气地说:“哼!刘‘团长’不够意思,背着我们偷偷去当红军。”大家的议论声更大了。两个小姑娘上前拉着奶奶的手说:“是不是我们不够听话,惹你生气,你不愿和我们在一起了。”说着流下了眼泪,后面的几个小姑娘也低声抽泣,男孩们茫然望着奶奶不说话,孩子们突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个情况也在预料之中。儿童团员们一起学习,一起执行任务,一起嬉笑打闹玩耍,大家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已经凝聚成一个团结紧密,不可分割的集体。当初大伙说好了一起当红军,如今自己先要走,他们的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奶奶未曾想过,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说声再见更需要坚强。她极力控制着情绪说:“你们想歪了,我也不忍心离开大家啊,只是我家特殊情况,我必须当红军找部队,替我家人报仇雪恨。你们长大后也去参加红军吧,届时,我在部队等着你们,我们仍然会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继续前行。”大家这才高兴起来,跳着说,好好好!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经久不息。

到部队后,奶奶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供给部被服厂。被服厂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一个大院里,这里很早有人开过矿,因此,在山下挖了三个大山洞,挖出的土方石料,在洞前平整出一块很大的场地,三边有高高的围墙,不知何故,没有被启用。部队把被服厂厂址选在这儿,真是得天独厚的一块风水宝地。去报到那天,迎面走来女指导员,她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不胖不瘦,清秀的面孔楚楚可人,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说话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初次见面就感觉特别随和,给人以亲切感。她给大家介绍说:“这是新来的刘万寿同志,别看她年纪不大,早就参加革命,还是共产党员。”所有人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指导员又领她去熟悉环境,了解情况。

晚上,熄灯休息了,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睡得很香甜,唯有奶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也许是心里激动,也许是第一次离开家,也许是面对陌生环境······一点睡意没有。指导员白天的介绍,勾起了她的回忆:她哥哥很早就参加了川北的地下党组织,父亲知道后很支持他。那几年,正是四川军阀大混战的时候,军阀纷纷抢占富庶的地盘,川北这个贫瘠的连绵大山,成为暂时无人问津的地方。于是地下党组织,适时组织民众,开展了多次抗议苛捐杂税的暴动。在地下党的号召下,大家积极响应,手持长矛大刀,和那些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了有组织的斗争。这些革命活动,为后来的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地区,建立革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彼时起,地下党秘密建立了游击队,组建了儿童团。这两支革命力量,协助地下党干了很多工作,为秘密开会的同志站岗,给游击队送信。那时,隔三差五家里会来好多人,哥哥组织开会,安排人在街上“望风”,奶奶和儿童团的孩子们在家门口放哨。奶奶受哥哥的影响,为地下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受到了党组织重视。年,在哥哥的介绍下,奶奶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她刚满16岁,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漫长的夜里,奶奶想了很多。

曾祖母常年有病,家里缝缝补补,洗衣服做饭的家务活,奶奶从小就会干。因此,被服厂的工作,干起来得心应手。她胆大心细,特别能吃苦,直爽的性格让大家都喜欢,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分子。别看她个头不大,身体瘦弱,干起活来风风火火,从早忙碌到晚,没听她叫过苦、喊过累,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厂里领导了解奶奶家庭情况后,对她十分关心,主动安排让她去看望家母,奶奶从内心感激这位像大姐一样的指导员。

一次,指导员找她谈心,说她这个“川妹子”工作很积极,革命热情高,各方面进步很大。还说,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想成为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要有十足的干劲,还要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仇恨,为家人报仇,要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着想,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服务,时刻牢记党旗下的誓言。说到党旗下宣誓,奶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插曲:那天宣誓完毕,大家放下拳头,她还多说了一句:“请党放心,我刘万寿一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事后她问哥哥,自己说的心里话,是不是在那个场所不合适。哥哥安慰她:“在党旗下宣誓是一件严肃的事,你只是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没啥不对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奶奶始终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她在党旗下的承诺。

和指导员的多次交流,奶奶深受启发与教育,从此,她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了共产党是真心为穷人谋幸福的政党,红军是为革命流血牺牲,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过上没有压迫和剥削,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子弟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传统的清明节到了,细心的指导员,在清明那天下午,安排让奶奶给自己父亲和哥哥去扫墓,再回家去看看母亲。

一路上,奶奶采了很多鲜花,一把是哥哥最喜欢的映山红,另一把是洁白的山菊花。这天奶奶没有哭,在两位亲人的坟前默默地沉思,她思绪万千,悲喜交加。哥哥是个重感情,有血性的人,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炸飞,连块尸骨都没有留下。她多么想让哥哥知道,自己在继续着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父亲刚直不阿,很讲义气,善于帮助他人,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多么想让父亲知道,他的女儿不是个孬种。

那天晚上,她和母亲睡在一起聊天,说了很多心里话,给老人讲:被服厂的姐妹们,都是同病相怜、苦大仇深的阶级弟兄,大家相互照顾、彼此关怀,为夺取革命胜利,人人都努力工作。还有厂长和指导员,她们都是很优秀的红军干部,特别是指导员,给了她很多帮助。母亲讲了:自从她离开家后,善良的堂嫂对她细心照顾,民兵队和妇救会的同志们常来看她,问寒问暖,帮着收拾家务,还送来物品。听到这些,奶奶更加充满信心,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革命一定会成功!也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她满怀信心地回到部队,那时,常有敌人的飞机对根据地袭扰轰炸,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有一次,堆在院里的衣服布料,在敌机轰炸后着了火,幸好在官兵的奋力扑救下,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为了安全,做鞋的妇女们分散到老百姓家里,服装队继续留在院里生产。一天中午,可恨的敌机又来轰炸。听到山上的警报声,厂长立即组织人员躲进山洞,奶奶和指导员,一趟又一趟抱着布料向山洞跑。谁知一颗炸弹落在院里,爆炸的气浪无情地将两人掀翻,大伙扒开衣服堆,拉出了埋在里面的奶奶,她拍了拍头上的土,擦去脸上的泥沙。突然,不远处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指导员啊,你醒醒。”奶奶挤过去一看,愣了许久,指导员直挺挺躺在地上,浑身血肉模糊,多处伤口还在往外流血,厂长抱着她的头,使劲地摇着喊着,奶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指导员,你不能走啊!……”残烈的哭喊声,冲破云霄,回荡在空中。骤起的狂风,穿过层叠山谷,发出的“呜呜”声,仿佛是为这个年轻女战士的哀鸣。山竹弯下了腰,山花低下了头,眼前的一切暗然失色。大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将指导员遗体掩埋在被服厂旁边的山坡上。

厂长是江西人,是个大个子,笔直的身材,端正的五官,一双大眼在眉毛下面炯炯发光,人长得很漂亮。平时话不多,威严的眼神叫人胆怯,强悍的工作能力使人钦佩,又觉是你的靠山。态度很严肃,却很少发火,战士们很尊敬这位“长官”,她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指导员的牺牲,让她满脸的惆怅。站在坟前,久久不说话,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从鄂豫皖根据地起,她俩就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革命友谊,官兵们称她俩为“黄金搭档”。

指导员文化程度高,讲究工作方法,有工作能力,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尤为出色。被服厂大多是女同志,文化程度普遍低,年龄相差大,要把这样一个来自五湖四海,人员结构复杂的特殊群体,团结凝聚在一起,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她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如今,失去这么好的“搭挡”,以后的工作怎么搞,说实在话,她心里没底。这晚她和奶奶没回山洞,在指导员坟前静静守侯了一夜。

敌机不停地轰炸,前方急需物资,被服厂的生产任务越来越重。为了安全多生产,把战士们休息的山洞用作制衣工作间,晚上大家席地睡在布料上。没有了指导员,官兵们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厂长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她比以前削瘦了很多,大家看着心疼,没有更好的办法安慰她,只有默默地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支持工作。

厂长向上级报告后,答复是:目前战事吃紧,常有很多指战员牺牲在战场上,暂时无法配备干部,让被服厂自己想办法,从厂里推荐选拨产生,这可难住了厂长。厂里都是年轻的新战士,大都没有文化,更没有工作经验,谁能担当如此重任,如果用人不当,会误大事的,对上对下不好交代。她对厂里同志们了如指掌,比较优点与缺点,各有千秋,谁最合适呢?经过慎重考虑,琢磨再三,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奶奶身上。虽然刘万寿同志来被服厂不久,岁数年轻,没有文化,却在各方面表现很优秀,说话在理,办事靠谱,在厂里威信高,工作能力突出,又是共产党员,大家心服口服,同志们都认可,就是她啦!厂长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找奶奶谈话后,她毫不犹豫的回答:“只要组织信任,工作需要,我一定不辱使命,努力工作,勇挑重任。”厂长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奶奶高兴的说:“好久没见你笑了,为你今天的开心一笑,敬礼!”奶奶的这个举动逗得厂长笑出了声,她用手刮了一下奶奶鼻子:“鬼丫头,要的就是你这股劲儿,一定给老指导员争气。”

奶奶上任后,积极配合厂长工作。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工作作风扎实。坚持和战士们谈心,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大家的思想问题;在生活上做到多观察,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遇到困难共同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处理问题;在连队党支部建设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被装厂政治工作有了新起色,即鼓舞了士气,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厂长悄悄对奶奶说:“你就是老指导员的影子,称职的连队干部,合格的政治指导员。”

她和厂长一起,经常组织召开“诸葛亮”会,曾经半开玩笑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这么多‘臭皮匠’能顶很多‘诸葛亮’。大家积极参与,不但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还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能胜天啊。同时,这也成为她工作中的一大法宝,伴随她受益一生。

四川属于亚热带气候,温热潮湿,阴雨连绵,光照时间少,水分不易蒸发,导致空气湿度高。为了防止衣服布料受潮发霉,隔几天要搬出来晾晒通风,费力又耗时,通过“诸葛亮”会,找到了解决的方案。她们请民兵队帮忙,砍来七八公分粗细的竹竿,把它一分为二,打通里面的关节,周围凿上很多孔,把分开的竹竿再用绳子扎成竹筒,把布料分成小片,一层布料,一层竹筒,竹筒的通风透气,短时间内不会因受潮而发霉,解决了因通风不好服装衣料容易发霉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撤离时,转移途中丢弃了很多东西。仅有的四台德国产的缝纫机保存下来,它是被服厂的宝贝,几经周折,跟随部队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部队服装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保护它,还牺牲了几名战士。如今这四台设备已是破烂不堪,经常出现故障,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院内,裁剪好的衣料堆成山,由于这一环节出现“堵车”问题,延误了后面的工序,使加工工作出现“等米下锅”的状况,大家又想出办法:将原来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正常工作时间,改为三班制,人员轮流休息,机器设备24小时运转,既保证了大家的休息,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举两得的好办法,让大家乐开了怀。通过一系列的新措施,服装厂的生产能力增强,大家的辛勤努力,为部队加工了上万套服装,近万条粮袋和子弹袋,受到上级表扬。

奶奶去老百姓家了解生产军鞋的情况,发现妇女们手上磨起了大泡、小泡,个个都成了“泡”兵,甚至有人手上还流着血,她们仍然在坚持工作,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回来后,马上召开“诸葛亮”会,让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有一名战士想起了她们老家用的一种土方法,专门用来纳鞋底的“三角夹板”,战士比划了半天,大家都听不明白、弄不清楚。奶奶拉上她,去找部队驻地村里的木匠师傅,经几番实验,做出一个样品来,让大家使用后都说特别好用。自从用上这个工具,干起活来又快、又省力,还不伤手,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称赞说:指导员发明的这个东西好。奶奶解释说“不是我们的发明,是学来之物,是虚心求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结果”。

有一次,奶奶和几个战士去老百姓家拿鞋,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两位姑娘,手里拎着大包袱,说是来参加红军的。其中一位姑娘小时候,被父母做主许配一家商人的儿子,这个纨绔之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听说这几天要来定亲,姑娘表示坚决不同意。为了摆脱这件事,她们在父母的默许下,偷偷逃跑出来,想找政府做主,要求参加红军。话多的那位姑娘说,她俩是一对表姐妹,另一位是她表姐,名叫汪霞。奶奶带她俩去见了厂长,请示上级后,把她们俩留在了被服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形势在不断变化。一天,接到上级通知,部队要进行转移,医院、被服厂为随后转移单位。要求后方部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随时听从上级命令。被服厂立刻行动起来,将做好的衣服和军鞋分发到部队,布料分散隐藏在老百姓家。几天后,又接到新指示,被服厂留一部分人转运设备,其他大部分官医院报到。奶奶和汪霞姐妹坚决服从命令,医院集合。经过两天的紧张准备,奶奶戴着醒目的“红十字”袖标,医院,开始了艰难的转移行动。

奶奶这段回忆,使我又一次认识到,她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坎珂、荆棘······

作者简介:闫有明,男,甘肃古浪县海子滩人,自由职业,年出生,高中文化,爱好文学,喜欢写作,上世纪80年代有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现在,偶尔有作品刊登在互联网文学平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