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时立秋燥当令收神养肺阴
2023/10/10 来源:不详立秋燥当令
收神养肺阴
文/景明时
经历了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军民防汛抗洪,抢危救险,至今约十日许,惊涛骇浪终于退去,灾后重建正在开展.….我们迎来了立秋。
8月8日(农历六月廿二日)2时22分41秒立秋交节,属“早立秋”。此时农历年已行一半,此刻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立”,意为开始;“秋”,意为禾谷成熟。
一、历法与气象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立,建始也)。秋,揫(jiū,通揪)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敛即收敛之意。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明·夏云英)”。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在节气排序上,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民谚有“热在三伏”之说,也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一说。
今年8月10日进末伏,显然未伏是在立秋之后,是典型的“秋包伏”,民谚里说:“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到哭。”当今地球变暖,气候异常,养生要全面参考历史经验。
二、立秋节气物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
由于昼夜早晚温差,雨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弥漫,清风徐来。雾气蒙蒙。这要在田野空旷之地可以见到。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三、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程,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节气即是夏秋交接转季的节点,也是光照渐弱、气温逐渐降低的拐点。此时由于降雨量逐渐减少,土壤墒情逐渐下降变差,农作物随着气温的变低,对水分的需要也随着减少,夏种农作物即将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丰收在望;而雨量减少对秋播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播种白菜、萝卜、油菜等的种子时,先要注意苗地和栽种地土壤墒情,避免商情下降,种子发芽困难和幼苗生长不良。
可见,立秋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立秋常见的民俗活动
1、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师们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大家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其真实含义是在入秋时节多吃果蔬,就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3、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在夏天,缺乏胃口,饮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4、吃饺子
立秋吃饺子,是因为有“立秋贴秋膘”的说法。立秋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北方地区民间普遍流行“贴秋膘”,吃肉馅饺子。
五、秋季养生总则
《黄帝内经》对于秋天养生提出“养收”总原则,《素间·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泄,奉藏者少。”
其大意是: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实收获的季节。这时,暑热天气急速收敛,大地气象清爽明朗。
人们调神养生应该早睡早起,晨起要与鸡鸣的时间相一致;使情志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精神要内守,使人体正气与秋天之气平衡,不要使意志行为向外驰泄,以保持肺气清静肃敛。
这都是与秋季气候特点想适应的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的功能,导致冬季发生飧泄病,是因为肺气失养使得供给冬季闭藏之气的能力减弱之故。
《黄帝内经》还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的原则,这是说春夏以养阳气之生长;秋冬以养阴气之收藏。这种顺时应气理论,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主收,肺气通于秋,故养生应养肺润燥,睡眠、运动、日常生活、精神意志活动都要围绕一个“收”字展开。
我们知道,秋季有六节18候,每个节气气候变化同中有异,如燥有“温燥”、“凉燥”之分,所以养生也要因循节气变化,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六、立秋节气养生方法
1、补肺润燥平衡膳食
秋后天气会变得干燥,夜晚也会开始凉爽起来。但是白天的温度依旧很高,今年“秋包伏,热到哭”,因此,干燥温热会变得非常明显。身体就容易上火,甚至燥热伤肺。
因而养生要及时补肺润燥,多吃一些银耳、百合、莲子,以及菜汤、果汁、豆漿、牛奶,这些食物滋阴效果好,有助脏腑养阴润燥。
另外,秋季还可以吃一些防燥不腻的食物,如:茭白、秋葵、南瓜、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熟的食物,以及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硬、辣、烫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应知“食饮有节,贵在调配”之理。
2、少辛多酸收敛不散
“肺主秋”,宜收不宜散,在秋季的时候要少吃辛味食物,以防辛温发散损伤肺气。同时要多吃酸性食物,因为酸味食物能够收敛肺气。辛味之品,如辣椒、生姜、洋葱等等;酸性之品,如橘子、柠檬、猕猴桃、番茄、葡萄、西红柿、菠萝、乌梅等等。
3、调节情绪远离悲秋
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悲伤肺。入秋之后,慢慢地进入秋气肃杀、万物凋零阶段,不少感性的人,很容易触景伤情,甚至整日郁郁寡欢,这就是“悲秋”。这个时候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人,一定要及时调节情绪,不然病情容易加重或者复发。
先秦·宋玉在《九辩》中写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意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诗人们心上的秋。但唐·刘禹锡认为不然,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说: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寂寞、空旷,依我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万里晴空,天高云淡,一只(排)仙鹤推开层云冲上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蔚蓝的天空。
所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我们应遵重自然,理性对待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远离悲秋的情素,放下依草附木的愁肠,怡养独立旷达的胸怀。
4、调理脾胃化湿清热
立秋入末伏,白天温度依旧很高,空气中湿度仍然很大。本来人们经过了夏季的高温闷热,食欲不振,脾胃已见虚弱,在初秋末伏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是不及时保健调理脾胃的话,会影响饮食营养的吸收。对此,应健脾、利湿、清热等,将湿热之邪排出身体,可用:
⑴、健脾除湿六味汤:
食材由炒薏米、赤小豆、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等六味组成,可以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用养生锅煮30分钟,米熟汤成,长期坚持,是健脾祛湿有效的基础验方。
⑵、“啃秋”吃西瓜:
初秋天气仍暑热难耐。养生看民俗,民间有“咬秋”习俗,就是吃瓜,同时配上蒸茄脯、香薷汁亨用。西瓜在中医有“天生白虎汤”之名,是清暑解热、止渴生津之佳品;茄子有降脂降压降火气,除秋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香薷在中医有“夏月麻黄”一说,是发汗解暑、温胃调中的良药。
亲们金风未送爽,残暑日方长,秋令当收,润燥为先。愿你收摄心神志意,耕耘读写人生,等待成熟的收获!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医院、医院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