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他在八步沙林场子承父业绿了黄
2023/6/14 来源:不详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传人郭万刚子承父业,誓把“黄龙”变绿洲——
40年,绿了黄沙白了头
作为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郭万刚子承父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守得沙漠变绿洲。年到年初,他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年3月,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武威的肉夹馍,吃着特别香……”68岁的郭万刚坐在沙丘上,咬一口手中的馒头,一边狠劲咀嚼一边说,迎面可以听到嘎嘣嘎嘣的声音从他嘴里传出。
在八步沙林场以北的旱麻岗沙漠,这样的工作餐其实很难下咽——只要风沙一来,细细的砂砾就会钻进嘴里,打磨你的舌尖和牙齿,能尝出一点苦咸苦咸的味道。
砂砾也会被吹进眼睛里、耳孔里,让视线和听觉变得模糊,但郭万刚说话依然清脆,“再过10年,古浪县万亩荒漠化土地会全部完成压沙造林,子子孙孙不用再吃沙了……”
八步沙林场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年冬,这里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试点向社会承包,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5位年过半百的老汉在合同上按上了红指印,以联户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
几十年过去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造林的传奇仍在继续。
如今,郭朝明之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已经在沙漠干了近40年。他带领大家不仅完成了八步沙林场管辖区荒漠的治理,还承包了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
“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是愚公移山故事里经典的一句话,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的信心和毅力。但郭万刚看来,在八步沙,哪里有“山不加增”,明明就是“沙进人退”。
从上世纪初开始,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总面积达4万多亩。要么,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家园、食农田;要么,植树治沙,迎着暴躁的黄沙闯出一条生路来!
那一年,“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辛苦一年,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将近1万亩的树苗。可到了冬天,两场西北风就把一半的树苗刮断了。
望着光秃秃的沙漠,几株顽强的小树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要有圈草,树苗就能活,再大的风沙也刮不倒。从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就成了“六老汉”的信念。
第2年春天,清明刚过,“六老汉”动员了6户人家的40多口人,再次向沙漠进发。不到30岁的郭万刚,那时已经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也被父亲拽进了沙窝窝里。
郭万刚回忆道,“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就成了“地窝铺”,有时半夜突刮大风,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大家只好头顶被子,在冰冷的沙坑里挨到天亮。
“起初,我很不理解。”有一年古浪发生特大沙尘暴,夺去了20人的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郭万刚突然意识到,“爹是对的。只有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年,郭万刚正式接过场长的担子。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八步沙已植树多万株,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一干又是3年,郭万刚带领大家完成了对八步沙林场管辖区最后2万亩沙漠的治理,荒漠变绿洲。
父与子的绿色接力
在八步沙,有一份特殊的嘱托——父与子的绿色接力。
和郭万刚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以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也来到了八步沙……
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他们的是“六老汉”的精神力量。
“治理几万亩沙漠,就你们几个老汉能治过来吗?你们这样干简直是送命呢……”那一年,在土门供销社端着“铁饭碗”的郭万刚曾对父亲郭朝明这样抱怨。
郭朝明在“六老汉”中年龄最长,治沙行动开始时已经60岁,经常累倒在沙窝窝里,郭万刚看着劳累的老父亲眼泪吧啦吧啦往下掉。
郭朝明的话,却如当头棒喝——“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八步沙治不住,子子孙孙都保不住!”
父亲去世那年,没有按照当地风俗埋在祖坟,而是埋在了八步沙林场。郭万刚说,“老人们商量好了,不进祖坟进林场,要看着儿孙们继续治沙植树……”
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昏倒在树坑旁,医院抢救,已是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贺发林对22岁的儿子贺中强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
那年冬天,贺中强辞去在外打工的活,扛着被褥来到八步沙,从此“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郭万刚率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和父辈一样,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被他们的坚韧和顽强所感动,沙退了、苗壮了、树绿了、花开了、鸟来了。
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
现在,郭万刚被人称为“郭老汉”。长年与沙漠打交道,他看上去又老又黑,身体消瘦,腰弯了,头发也白了。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的领头人,郭万刚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也接过了一副“治沙治穷”的担子。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林场在技术、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始了新尝试。
他们探索出“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逐步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
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企业化转型,八步沙绿化公司成立,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发展经济林,通过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林场还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年收入可达20万元。
从年到年初,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多万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近40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誓把“黄龙”变绿洲,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记者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