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武威
2023/5/27 来源:不详让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武威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综述
年2月11日,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
“全市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必须狠下决心、迎难而上。”这一天,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决胜脱贫攻坚冲刺动员大会上语气坚定。
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武威市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号角”。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到年底,武威市贫困人口由年底的35.47万人减少到人,贫困发生率由23.14%下降到0.%,4个贫困县区先后全部脱贫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
一
年底,武威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47万人,贫困发生率23.14%;有深度贫困乡镇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个。
这不是一组简单抽象的数字。
何振田,今年56岁。年以前生活在古浪县干城乡大鱼村。“名叫大鱼村,却和水没有一点关系。耕地全部是旱地,收入最高的一年不到两万元。”说起以前收入,老何倒起了苦水。
年岁末,他搬迁到黄花滩富民新村。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砖瓦房,出门、看病、读书都非常方便,最主要是收入高了。”何振田掰着指头给记者算细账,“年刚来,在附近务工挣了3万元。年夏天尝试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到年底才几个月时间就卖了2万元。”
在武威,像何振田这样从搬到稳,从稳到富的群众还有很多。
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武威市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特别是针对南部祁连山区自然条件严酷的实际,“十二五”以来,累计将4.42万户17.02万人,搬迁到了交通便利的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松山滩等集中安置区,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武威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完善和落实“一户一策”为路径,以实施产业扶贫和“3+1”冲刺清零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把突出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和明显成效。
年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户人,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二
武威市剩余贫困人口、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山区,致贫因素复杂,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对此,家住天祝县哈溪镇茶岗村的王世芳深有感触。在哈溪镇的山上,她一年劳作仅能满足一家人的口粮。“最怕出点啥事,一有事口袋里没钱会心慌。”年来到松山滩秀杰村定居,她参加种植食用菌培训班后,流转了7座大棚。她说,一座棚一年至少有2万元的收入。有了钱,她还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超市,日子越来越好。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武威市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大计。
为此,武威市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引进培育德青源金鸡、顶乐牛业、兴盛种羊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组织对贫困村、贫困户带动全覆盖。
年,全市发展优质瓜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14万亩,贫困地区种植面积达到27.44万亩;藜麦种植面积达到6.48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食用菌产量由年的1.5万吨跃升到年的5.5万吨,武威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年以来,武威市依靠种养产业和“劳务+种养产业”减贫27.42万人,占减贫总人数35.43万人的77.4%,发展产业已成为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三
行路之难,在于末端。“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
“以前要到河里挑水吃。自从自来水压到家门口,放出来的水干净透亮。”天祝县西大滩镇西大滩村村民郭子英说。
过去一年,武威市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反复“回头看”“过筛子”,打通高质量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中小学“大班额”、学前教育“入园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9%;村村建有卫生室并配备合格村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贫困户存量危房实现动态清零;贫困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3%、9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