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有明红军医院的峥嵘岁月我的红军奶奶

2023/3/28 来源:不详

我的红军奶奶刘万寿的故事(3)

医院的峥嵘岁月

作者闫有明

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领导当地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很快建立了“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椐地”。当地有志男女青年纷纷参加红军,从入川后的1.5万人,迅速发展壮大到8.6万人。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医院从通江县毛浴镇,又迁至沙溪镇的王坪。部队经过几次整编,年,医院成为总部直属领导的军级建制单位,下辖政治部,后勤部,医务处等部门。

随着四方面军的逐步壮大,川陕革命根据地日益扩展,战斗越来越频繁,伤病员不断增多。为适应战争需要,医院和卫生队,医院为中心,医院、卫生队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前线和伤病员服务,我奶奶刘万寿和被服厂的几十名战友,被分到医院。

医院,医院约六、七公里地的山沟里,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子,院里又套着院子,前后院盖满了房屋。那天前方战斗很激烈,能清析地听到枪炮声,医院的她们,刚从前线把伤员抬回来,院内紧张忙碌的场面把她们惊呆了。所有人忙得跟疯了似的,伤员的呻吟声、担架队员的叫喊声、医生护士的呼叫声混在一起,十分吵杂,眼前的场景让她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不知所错。这时,一位女同志叫了一声:“来送伤病员的吧,愣着干什么,帮着安置伤员啊”。大家行动起来,但不知该干些什么,有人忙中出错,还帮了倒忙,整个下午在手忙脚乱中度过。黄昏时,枪炮声渐渐停了,伤员安置好了,医院里安静了许多。

晚饭后,奶奶和战友们被叫到一间屋子里开会,已经有人先期报到了,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白天的那个大个子同志进来,看了一眼里面的人开始讲话:“首先向新来的同志们表示欢迎!”屋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她接着讲:“鉴于目前的战争形势,总医院决定,在医院组建突击小分队,大家都被编入小分队中,这是你们队长。”只见一位中等个子的同志站起来,向大家敬礼,这时又一次响起了掌声。“医院开会,具体的情况由你们队长来讲。”说完她离开了会场。

听了队长的介绍,大家明白,咱们是专门收医院,医院里有30多名医护人员,和一个警卫排。今天开会的,大多是来自川北根据地的同志,有后方部队工作经历,你们已具备了军人的基本素质。组建突击队,是为了提高对伤病员及时快速的救治能力,尽快恢复部队战斗力。队长还交待了突击队的任务:平时,负责给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医院洗床单、被套、绷带和伤员的衣服;战时,协助担架队护送伤员、安置伤员、和上前线抬运伤员。总之,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并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为伤员止血、包扎伤口等简单的护理常识,尽快熟悉相关业务。在工作中,要搞好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努力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

最后,队长问大家,有没有共产党员,奶奶站起来报告队长:“我是党员,年参加儿童团,年入党,年初参军后在被服厂工作。”队长望着她:“没看出来,你还是个老革命嘛。”

会后,奶奶跟着队长去队部登记。队长是湖北人,二十一二岁的样子,八角帽下的短发微微向里卷着,不大不小的一对眼睛闪闪发亮,如炬的目光透着凌厉,说话声音大,也很干脆。她的说话口音和四川口音差不多,一路上两人谈得很投机。队长计算着,加上奶奶一个,小分队有十名共产党员,说这是我们的骨干力量,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会很快把小分队带动起来。她给奶奶说:“你不知道吧,刚才讲话的,医院的副院长,也是连队的指导员,家是安徽的,她也是个老革命哦。”

红军在川陕苏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党员干部,忠心耿耿为党为老百姓努力工作。在根据地人民支持下,红四方面军发展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优秀队伍。军民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一段红色的革命历史。

红军的不断壮大,让国民党坐卧不安。四川的军阀们,看着自己的地盘在一天天缩小,让他们如梗在喉。大军阀刘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每天和他的“高参”们商量着对策,纠集各路川军,对红军阵地进行反攻。红军将士们为保卫苏区,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奶奶所在的突击小分队,参加了很多次战场救护,经历过很多危险,穿梭于硝烟战火之中,队员们个个冲锋在先。不但完成了任务,还锻炼了自己,使突击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一天早上,阵地上又响起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炮声持续了很长时间,接着又是激烈的枪声,“看来又是一场恶仗。”民兵和游击队组成的担架队已经冲上前线,医院也一刻不停地做准备工作。指导员告诉队长,今天的伤员不少,把医院能走路的轻伤员,暂时安排在周围的老乡家,腾出一些床位,突击队很快完成了这项任务。不多时,一批又医院,大家各司其职,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

这时,大门口进来一名满身是伤的游击队员,跌跌撞撞地往院里走,奶奶刚想扶他一把,他却一头栽到地上昏过去了。经过医生的紧张抢救后他苏醒了,用手指着外面说:“快,快,在我们返回阵地的路上,遭遇一伙不明身份者的袭击,就在前面的树林里。”队长立即召集队员和警卫排战士,直奔出事地点。已经来晚了,二十几名担架队员全躺在地上,担架横七竖八扔在树林中,大家立即分头检查,盼望能找到生存的战友,结果令人失望。队员们既伤心又气愤,愤怒地火在燃烧着,队长看着遍地的尸体,怒不可遏地大声吼叫:“等消灭了国民党,我们一定会收拾这帮狗杂种,这准是反动民团趁火打劫。”

这时队长意识到,担架队没有上到阵地上,受伤人员还在原地等候。队长命令,留下几个人掩埋尸体,其他人去抬伤员。大家拿起担架,朝着阵地的方向飞速奔去。很快穿过树林,越过一条小河,顺着山坡靠近了红军的作战阵地。阵地上,红军战士的尸体,敌人的尸体,几乎塞满了战壕。此时,我们的战士把敌人赶到半山坡,双方正在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红军战士的呐喊声、大刀和刺刀的撞击声,响成了一片。红军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打得敌人哭爹叫娘,敌人像屎壳郎的粪球——滚蛋了。队长边跑边喊着,不要看,不要停,不要抬头,跟紧我。重伤员已经被抬走,轻伤员集中在一个坑道里,队员们扶着能走的轻伤员往山下撤。队长见奶奶从敌人尸体上摘下一杆枪,正准备背在身上,她大喊一声:“扔了它,人比武器重要。”伤员医院,等在门口的指导员松了一口气,跟队长说,这事你们处置得很果断,很及时。

英勇的红军将士们,经过一天的拼死搏杀,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川军被打怕了,躲进了他们的老窝,好几天不敢出来,指战员们有了稍许休整的机会。奶奶也是在这段时间,医院的情况。

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严密封锁,使根据地的物资极度匮乏。原本就缺医少药的医院,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很多伤员伤口感染化脓,无法治疗,因伤情恶化牺牲的事时常发生。抗生素类的消炎药,手术用的麻醉药尤为紧缺。这种药除了战场上缴获一部分,还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秘密搞到一部分,这些药都用在重伤员身上。轻伤手术用的麻醉药,是用当地传统的土方法自制的麻醉散,麻醉效果不是很理想,伤员在手术中往往忍受着巨大痛苦,有些伤员因疼痛而昏过去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医院决定,采用中草药治疗来缓解这一难题。医院组织采药队上山挖药,同时,从老百姓手里购买一些,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中草药来源。还挖掘动员苏区的很多老中医,为部队和百姓看病疗伤。并拿出一部分药品,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免费为他们做治疗,老百姓很受感动,他们把采来的中草药免费送给部队,很多医院无偿帮助,部队得到群众很大的支持,“红军和老百姓本是一家人,”在这儿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天,突击队接受了上山采药的任务,战士们高兴得不得了。早饭后,在一位老乡的带领下,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座大山脚下。这天的天气不错,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照在草地上,有沐浴中暖洋洋的感觉。队员中很多是来自大巴山的姑娘,她们没有顾上休息,一头扎进这久违的山林里,一边采,一边把不同的草药归类装进筐里,还有人唱着悠扬的歌曲。是啊,这些芳华年少的女孩,如果没有军阀欺压百姓,没有地主恶霸的盘剥压榨,她们就是这大山自由浪漫的主人,说不定现在正和自己心仪的小伙对歌呢。可现实是,她们不得不放弃这种奢望,时常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奉献着自己美好的青春,乃至生命。

中午时分,竹筐里已经采满药材,人也累了,队长招呼大家休息。奶奶紧靠着队长,坐在山坡的草地上。队长环视着四周,自言自语道:“大巴山真是个好地方!”山连着山,树挨着树,一片一片的竹林,苍翠欲滴。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崇山峻岭笼罩在淡淡的雾里,山好像害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树下绿草如茵,草丛中的小花,在微风中向客人“招手致意。”忽然,一只鸟落在她俩面前,羽毛漂亮极了,褐红色的,闪着比玛瑙还鲜艳的光泽,只见它一遍又一遍慢慢地飞起,又轻轻地落下,好像在逗她们玩呢。突然!“嗞”的一声尖叫飞走了,滑过山岭飞向远方,眨眼变成一个小红点。此时山林里静悄悄的,从山下传来“哗哗”的小溪的流水声。听队长喊了一声“打道回府”,战士们背着战利品嬉笑打闹着回到驻地。

一天中午,队员们抱着洗好的衣服从外面回来,刚进大门,一个小护士揉着眼睛从病号房出来,给奶奶说,有个负伤的战斗英雄向她发火,怎么劝也不听,“大姐,你能帮着做做工作吗?”奶奶跟她去了,到门口就听见一个战士大喊大叫:“我要出院,我要上战场。”还有几个伤员也跟着叫喊。奶奶走近带头的战士面前说:“那你去呀!”奶奶本来就是大嗓门,一着急声音更大了。战士愣了一下:“你们不开出院条,部队不接受我们。”“军队管理条例第一条是什么?”这一问把战士给噎着了,奶奶接着说:“听说你还是战斗英雄,英雄就不讲纪律啦。”那战士还是不服气,争辩说:“多少战友倒在我身边,我咽不下这口气,我是共产党员,医院里,就是死也要战死在战场上。”奶奶这时真有些激动,高声说:“我哥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牺牲,父亲也被反动派杀害,我也想去前线杀敌报仇,可我们是军人,又是党员,更应该懂得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奶奶越说声音越大,满屋子的人都望着她,“闹事”的战士都不说话了,有人还用手捂着脸,小护士拉了一下奶奶的衣服,她才意识到,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镇定了一会,奶奶用缓和的语气说:“现在你们的任务是,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在路上,护士说,大姐真厉害,几句话就把他们给震住了,你就像个当“官”的。其实奶奶很明白,这些战士都是有血性的好同志,一旦上了战场,他们个个都是威震敌胆的“猛虎”。

这件事队长知道了,说:“你这个川妹子‘辣味’很足嘛。”奶奶告诉她,当时那种情况,不使点“硬”的,他们会更来劲,这叫以“躁”治“躁”,我给他们好心,却没给他们好脸。队长笑了半天:“真有你的。”后来小护士对奶奶说,自从那天“训”了他们,这几天安静了,都积极配合治疗。

几天后,医院又来一批战士,补充到突击队里。医院工作的熟悉和历练,奶奶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不怕死的那种精神,以及多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她在小分队脱颖而出,队长早就喜欢上她了。经队长推荐,奶奶被任命为突击队副队长。经过学习、训练和实际工作的锻炼,队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突击队成为名副其实、敢打敢拼的“尖刀队”,。

部队经过休整后,又酝酿着一次大的行动。队长从连部开会后,又召开了突击队的党员动员会,部队在两天后有一个“作战”计划,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调出敌人后方的兵力,另派一支部队突袭敌人的老巢,夺取敌军物资。突击队的任务是,配合突袭部队搬运物资,经过周密安排,大家积极做好准备。天刚黑,小分队跟着队伍急行军一夜,天亮前隐蔽在大山里,晚上又是急行军,个别新战士渐渐掉到队伍后面,奶奶和几个党员,拉着她们继续跑,后半夜到了指定地点。天快亮时,突然一颗红色信号弹呼啸着腾空而起,耀眼的光芒在空中画出一个红色的弧线,战斗打响了。前面的部队像“猛虎”般扑了过去,正做着“美梦”的敌人遭到突然袭击,被打得在晕头转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了仓促的抵抗,像受了惊的野羊,溃退到数公里之外。

我红军突袭部队乘胜追击敌人,预备营开始在周围警戒。医院的突击队同时出发,多名战士像出鞘的利剑,直插敌人的老窝,按事先的分工安排,直奔各自的目标。我们队长医院,大家缴获不少的医疗物资,每个人都尽量多带样东西,然后迅速撤离,一口气跑出几十里地。快中午的时候,大伙儿实在跑不动了,累的趴在地上,只好先休息一下。十几分钟后,队长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继续前进,到了安全的地方再休息。队员们咬咬牙,又跑了几个小时。天快黑了,看到队员们一个个步履蹒跚,精疲力尽。即使累成这样,大家都不舍丢下一样东西,只好休息一会儿再走。奶奶看到战士们,有肩上扛的、脖子上挂的、手里提的、满身都是大包小包。把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说你们就是小媳妇回娘家——满身的“包袱”。战友们互相看看,笑的前仰后合。奶奶和队长商量着,这么多东西,队员们又走不动了,怎么办?奶奶想了想说,要不求附近的老乡帮忙,队长说只能试一下。奶奶带上两个队员沿着小路往前走,碰到一位割草的大嫂,说明情况后,大嫂放下手里的活立马进村了,她边跑边喊:“你们先回去,我去找人来。”在老乡的帮助下,连夜将物资运到目的地。

次日晚上,小分队召开了总结会,队长通报了战况。这次的突袭任务很成功,消灭了不少敌人,捣毁了敌人一个后方基地,缴获了很多物资。突击小分队在这次行动中,以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圆满完成了搬运物资任务,受到上级表扬。顿时会场里响起激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她们互相拥抱着,跳跃着。这是小分队首次配合作战部队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尤如决了堤的洪水,从大家心里倾泻而出。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红军将士在多少次挫折中,都是化悲痛为力量,越战越勇。每次取得胜利后,在喜悦中看到光明,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使大家变得更加顽强,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数月前,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疫情,虐疾、伤寒、痢疾等流行病,无情肆虐着新生的革命阵营,给苏区百姓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很多人家的牛羊没人放养,地里的农活没人干,人们感受到极大的恐慌。部队里不少官兵也感染了这些病,伤病员的增加,医院的负担。在医院正确指导下,医院积极配合工作。总医院组织医疗骨干,和有经验的乡村老中医协同攻关,研制开发了多种对症治疗的药方,用内服外敷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势头。

彼时,突击队抽出人力,组成临时工作队,下乡支援老百姓。奶奶率领工作队,跑遍了周围的各个乡村。医院配制的中草药,用大锅熬制成药汤,分发给病人服用。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患者,工作队指派专人送药上门。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了三个月的传染病基本被灭杀。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工作队号召乡亲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苏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红军对老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他们点燃了希望之火,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医院采药,帮部队种菜,为战士们洗衣服,军民团结协作的春风,吹遍了苏区的山山水水。

讲完这些故事,我们想让奶奶休息一会儿,她却说一点不累,喝了几口茶,她接着讲了在工作队下乡时,曾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

当地有个性艾的大户人家,说是大户,除了一套豪宅和几个佣人外,家里仅有主人一位。此人不到30岁,早年从成都的某大学毕业后,当起了教书先生。人谦虚也稳重,很有思想,在村里有亲和力,乡亲们称他艾先生。

有一天,正在村里走访的奶奶被他叫到家里,说了一件事:艾先生的爷爷和父亲有个共同的爱好——收藏古董。两人生前将做生意赚的钱,大部分花在收藏上。记得在他十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留下他这根独苗。父亲怕他受委屈,再未续“贤”,一个人照顾他长大。父亲去世后将这些“遗产”留给了他。

彼时,“艾家有很多值钱的‘宝贝’”的消息,在成都市里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些地方官员,军阀头子,以“欣赏”、“购买”等借口向他试探虚实,他均以“谣言而已,”搪塞过去。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些人名为买,实则抢,一旦拿到东西,定会找罪名嫁祸自己,甚至会丢了性命。为此,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舍弃家业,和“宝贝”一起搬到了川北乡下。红军来川之前,又来一波一波的“商人”洽谈此事,被他一一婉言拒绝。

自从红军来到川北地区,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是真正的老百姓的队伍,红军体恤为民的真感实情,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要把这些东西捐给红军。奶奶当时很吃惊,也很感动。他虽然没有加入革命队伍的行列,更没有接受过共产党思想教育,能有如此高的觉悟和民族情怀,真令人佩服。艾先生又拿出他父亲留下的遗嘱,念给奶奶听:“吾儿,君可无才,但不可无德。君可舍命,但不可丧志。希望你将这些,属于中华民族的东西保护好,交给最可靠之政府,父。”虽说奶奶不识字,但她听得懂这些话的意思。她感慨地说:“你的父亲艾老先生,是个有民族大义、有远见、有良心的中国人。”经过缜密思考,她对艾先生说:“这批东西先由你保管,现在是战争年代,队伍行军打仗带着它不方便,也不安全,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恶人之手。红军若是撤出根据地,你就去外面躲躲,等革命胜利了你再拿出来,政府会给你有说法的。”

回部队后,她将这个情况做了如实汇报,上级领导给了她很高的评价:说她政治觉悟高,头脑清醒,处理的有章法。

奶奶讲的故事很感人,将在场的人们又带入了深深地回忆与沉思中……

作者简介:闫有明,男,甘肃古浪县海子滩人,自由职业,年出生,高中文化,爱好文学,喜欢写作,自上世纪80年代始有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等媒体。多有作品发表于互联网文学平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