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易地搬迁换新房移民移出新希望
2023/3/18 来源:不详北京痤疮最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干城乡富民新村。(古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房惠玲
一排排白墙蓝瓦的院落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格外明亮,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划一……
漫步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鸟儿们欢快地飞来飞去,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农作物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可谁会想到,这个美丽的乡村,曾经是戈壁荒漠。
幸福日子暖心间
“快到屋里坐,尝一下我家门口的沙地西瓜和香瓜。”富民新村村民任忠年在巷道口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走进任忠年家,院子是红砖地面,停放着一辆小轿车,厨房门前的小花园里种满了西红柿,客厅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任忠年告诉记者,年,他家从古浪县南部山区干城乡大鱼村搬迁到了现在的富民新村。以前家里有十几亩旱地,种的是麦子、扁豆,基本靠天吃饭,雨水好了收成好,遇上干旱几乎就没啥收成。
“现在的住房是政府统一规划的,自己装修,一院房子整体费用5.5万元,其中政府补贴4.5万元,自己出1万元。家有6口人,政府分了10亩地,全部流转给奶牛厂了,今年是第一年,没有收流转费,明年开始收费,一亩地元,后年是元,第三年是元,逐年增加。我们搬下来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吃的是自来水,房子里有暖气,交通又好,出门非常方便。”说到现在的生活,任忠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任忠年现在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有元的工资,老伴在家给两个上学的孙子做饭,儿子和儿媳妇在内蒙古打工,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他最大的心愿,是村上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儿子儿媳回来就近打工或者创业,到时候全家就团圆了。
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说,富民新村于年4月开工建设,年8月搬迁入住,安置群众户人。富民新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依托乡扶贫公司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2月25日,富民新村党总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多条路发展特色产业
虽然已是初秋,但中午时分的黄花滩仍然酷热难耐。富民新村村民马俊文正汗流浃背地在自己的大棚里劳作。
“我是前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的,第一年种的西红柿卖了1.8万元,去年种的辣椒卖了1.3万元。今年,村上和专业合作社签了订单协议,香瓜保底一斤5元收购,我就试着种了香瓜,这一季香瓜成熟期是11月份,到时候通过合作社发往上海、西安等地。如果今年收入高,以后就多建几个棚种香瓜。”马俊文说。
干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小健介绍,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干城乡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规模连片、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富民新村有座日光温室,乡上计划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批种植“古浪香瓜”座,8月底首批45座已进棚定植。
张延堂告诉记者,这几年,富民新村不仅出台政策鼓励老百姓创业,而且引进陕西海升集团、甘肃正文菌业、小城故柿等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移民区产业新业态。
古浪越海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维军介绍,海升集团投资4.3亿元建设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古浪县种植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程度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古浪县设施农业高端种苗培育、种植技术引领、农产品生产等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公司每年可生产串番茄吨、种苗万株,可向周边农户提供亩优质种苗蔬菜种植基地,带动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利用海升的销售渠道同步销售农户所产的农产品,能带动农户增收约多万元。同时,为当地提供不少于个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农户进场务工。”张维军说。
据了解,富民新村产业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通过务工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具备产业工人身份,成为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易地搬迁拔穷根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古浪县举全县之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揭开了古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序幕。相继建成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和12个移民新村,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1.53万户6.24万人,实现3个乡镇整乡搬迁、58个贫困村整村搬迁,全县累计减贫14.23万人。
古浪县发改局副局长党玉忠介绍,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一步到位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由粗放传统农业向精细现代农业转变。搬迁前,老百姓靠天吃饭,封闭保守、自卑迷茫,搬迁后,看到了新希望,激活了强大内生动力,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家家想致富、个个谋发展,呈现出争先恐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同时,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移民区。这里水、电、路、学校、卫生室、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齐全,实现搬迁、居住、产业一体化安置,广大贫困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迎刃而解,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我们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理念,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以枸杞、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富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党玉忠说。
党玉忠介绍,此次搬迁后,一方面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减少了人畜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在安置区实施农田林网建设、通道绿化和压沙造林,加快推进北部沙区防沙治沙,有力促进了沙区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