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2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22/11/7 来源:不详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本届评选表彰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这条主线,聚焦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确认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

甘肃省尹建敏等12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事迹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尹建敏

尹建敏

尹建敏,女,满族,年8月生,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鑫源天然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建敏秉承给予别人帮助是最大人生价值的理念,20年来,累计为社会公益捐助资金达多万元,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以大爱善行谱写奉献之歌。

年,尹建敏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来到西部发展,成立天然气公司。项目在建期间,遇到村里的病人、贫困户和上不起学的孩子,她都给予援助。在给用户安装天然气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家庭,尹建敏都会免去安装费用并赠送燃气具。她还在公司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年,尹建敏开始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先后投资万元,建成占地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村民吃上“技术饭”、走上脱贫路。她还在科技示范园区设立电教室,成立农民田间学校,长期开展肉羊养殖、果蔬和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成为技术能手。她投资1.8亿元建成占地亩的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让当地农民就近就业,走上致富道路。

年初,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尹建敏又将扶贫新战场放到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她成立东乡县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种羊2.1万余只,带动8个乡镇、12个行政村、6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养殖。尹建敏在走访中发现,当地妇女主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很少有就业的机会。于是,她新建8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发展村域经济,吸纳解决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更好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她把产业链中相对容易的饲养、采摘等环节分给农户,把研发、销售等留给自己,为农户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另外,她还通过在当地收购青贮玉米,帮助农户增收。截至目前,为建档立卡户分红万元,土地流转费万元,共带动1.1万多户贫困农民脱贫。

尹建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於若飞

於若飞

於若飞,男,汉族,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蓝天救援队理事长、队长。

“90后”於若飞心怀“扶危济困”英雄梦,参与抗震救灾等公益救援,助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彰显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被誉为热心公益的“蓝色卫士”。

守正出新、坚志勇为,於若飞是人道公益救援的先行者。年甘肃岷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他参与救灾志愿服务。同年,他加入陕西蓝天救援队。年,在参与多次应急救援任务后,於若飞深感甘肃民间应急力量亟待加强。于是,他发起建立甘肃省第一支公益性人道救援机构——甘肃蓝天救援队。近年来,他在甘肃省区域内发起组建29支公益性民间救援队伍,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余名,为建立省内社会力量参与救援体系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共参与尼泊尔大地震、九寨沟地震等救援行动余次,参与营救幸存者76人,救治余人;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防灾普及课余场,受益23万余人次。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1.5万多小时。

闻令即行、硬核战疫,於若飞是疫情防控的行动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於若飞积极参与防疫物资转运车辆协调工作,保障武汉防疫物资运输顺利进行。他带领蓝天救援队对近家机构及学校、1.7万多辆车进行全面消毒防疫,消毒面积多万平方米,队员累计服务时长22万多小时。

扶贫先扶智、扶智重安全,於若飞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他带领队伍积极响应,参与社会组织助力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他面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普及,避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发生。近年来,共为贫困地区的2万余名师生、多个家庭送去安全自救知识与技能。

於若飞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道德模范、甘肃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杨雪

杨雪

杨雪,女,汉族,年1月生,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和盛小学教师。

在车祸突发之际,杨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保障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大义和担当。

年6月15日下午放学时段,在宁县和盛小学门前,杨雪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小轿车自南向北快速驶来,径直冲向正走在斑马线上的学生。“我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撞到我的学生!”杨雪事后回忆说。在车祸即将发生的那一瞬间,她没有丝毫迟疑,快步冲到车前,奋力将前面的4名学生推开,而自己和另外一名学生被撞倒,另有两名学生被刮倒。而这时的小轿车仍在向前行驶,再次逼近前面两名倒地的学生。这时,杨雪猛地从地上爬起,迅速将两名学生揽入怀中。由于用力过猛、身体失衡,她向后倒下去,但手臂仍然紧紧地搂着学生。

再次倒地的杨雪,几次试着爬起来看护学生,但因髋部剧烈疼痛未能站起。前来帮忙的家长准备先扶她,她却大声喊道:“别管我,快救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闻讯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将杨雪和受伤的3医院救治。到医院后,杨雪请求医生先治疗受伤的学生。她忍着疼痛,陪着学生做检查。直到每个孩子都确定没有大碍的情况下,她才开始接受检查。“你放心,现在受伤的3个孩子情绪稳定,骨骼也没有受损!”听到校长的话,她才吃了“定心丸”,安心住院治疗。

这看似一次偶然之举,但其实是杨雪长期勇于担当的必然反应。多年来,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倾心关爱,宽严相济,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学成绩也很突出,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好评。

杨雪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甘肃省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被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商思秋

商思秋

商思秋,男,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镇泰玉路社区居民。

商思秋退伍不褪色,多次不顾自身安危,紧急时刻挺身而出,7次在引黄大渠里勇救14人,不事张扬、不图回报,谱写一曲动人心弦的正气歌。

年7月初的一天中午,一位父亲领着儿子和女儿在引黄大渠边散步。9岁的儿子不慎滑入大渠,父亲救子心切,跳入水中施救,结果自己也陷入危险之中,岸上的女儿大声呼救。商思秋听到呼救声,没有丝毫犹豫,急忙起身冲出家门,及时将落水父子救上岸。这是他第一次救人。此后,他就特别留心大渠和周边的动静,随时准备着救护落水者。

年4月的一天,晚上10点左右,有3个小孩掉入大渠。当时的商思秋因车祸导致胸椎骨骨折,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当他得知险情后,还是立即拿起一根钢管跑到大渠边,用了40多分钟,奋力把3个孩子全部拉上岸来。同年6月的一天晚上,他又救起1名因骑车跌入大渠的铁路职工。

年7月14日中午,商思秋听见外面呼喊“救命”,又一次奋不顾身冲出去救人。他先用竹竿快速救起2名学生,还有1名学生已经昏迷并逐渐沉底。危急时刻,商思秋来不及多想,扔掉竹竿跳入水中,顺着水流方向边游边摸索寻找。经过一番艰难搜救,最终找到落水学生,并将其推拽上渠沿。看到学生已经因呛水而处于休克状态,商思秋顾不得休息片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幸亏抢救及时,孩子终于醒过来。

年8月的一个深夜,一对夫妻因家庭矛盾闹别扭,丈夫跑在前面跳进大渠寻短见,妻子在后面追着大喊“救命”。商思秋听见呼救声,连忙冲出去,跳入大渠救人。可被救者很不配合,商思秋只好边施救,边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救上来。

商思秋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陈宗新

陈宗新

陈宗新,男,汉族,年5月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村民。陈宗新祖孙四代续“守”红军无名烈士墓,接力践行八十四载的坚守。

年1月,一支多人的红军队伍在白城子村遭遇国民党军队包围,全部壮烈牺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都是好人,不能让好人暴尸荒野!”凭着这个朴素的念头,陈宗新的爷爷陈德宝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家房屋旁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你们放心,有我一天,就守你们一天安稳!”他从此成了烈士的守墓人。

年,陈德宝老人去世,他儿子陈榆林成了第二代守墓人。陈宗新作为陈家第三代守墓人,如今已有20个年头。年,地方党委、政府筹资对烈士墓进行修缮,重修了纪念碑、公墓和附属设施,正式命名为“龙渠烈士陵园”,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和学生前来瞻仰先烈。随着对红军战斗历程了解的深入,陈宗新对英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与日俱增。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定期到烈士陵园清扫陵墓、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祭拜长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这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儿陈梦雪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自觉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如今已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她讲解认真细致,流畅深情,因为她知道,她的每一句讲解都深深印记着父辈沉甸甸的嘱托。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田仲虎

田仲虎

田仲虎,男,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党支部书记。

田仲虎恪尽职守、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使花桥村从“烂泥湾”变成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成为带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群众致富的贴心人。

过去的花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人均纯收入不足元,全村多户人,守着青山绿水受穷。年以来,田仲虎带领村民大力推动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通村道路米、风貌改造户、庭院改造户、拆除危旧房屋89间,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中医养生堂、村史馆,修建农业体验区梯田60亩、环村步道米。同时,他充分发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通过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扶贫互助社借款投资旅游产品经营项目的方式获取稳定收益。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年每户可获得元的稳定收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搭建农特产品购销、务工等平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11户、发展种植产业8户、从事务工22人,形成了产购销联动机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示范引领。田仲虎指导村民卯张辉发挥院落基础设施优势,开办农家客栈,年收入近15万元。村民们看到发展乡村旅游实实在在的收益,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田仲虎顺势而为,组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大力发展以农家客栈、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创新探索“协会+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花桥召开,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13家、农家客栈20家,年旅游综合收入1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花桥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

田仲虎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等称号。

郭万刚

郭万刚

郭万刚,男,汉族,年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

近四十年如一日,郭万刚战风沙、斗荒漠,为防沙治沙闯出成功之路,在不毛之地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年,31岁的郭万刚在父亲的嘱托和感召下,接过八步沙植树造林接力棒。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年5月5日的沙尘暴,给河西走廊造成灾难性损失,给郭万刚带来刻骨铭心的冲击。自此,他更加坚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就算是豁出命,也要把沙治住!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染白的老人,郭万刚和父辈们并肩战斗,两代“愚公”治沙不止,在八步沙植树0多万株,使7.5万多亩荒漠得以治理,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荒漠中出现一片绿洲,不毛之地焕发盎然生机,林场绿化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干(塘)武(威)铁路及省道线等畅通无阻。

0年冬,郭万刚被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在彻底改善八步沙环境后,3年郭万刚主动请缨,带领治沙团队向离林场25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进发。他们在治沙现场搭建的窝棚中度过了10多个春秋,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再造了一个八步沙。9年,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郭万刚被推选为公司董事长,林场生态建设和保护事业步入新阶段。郭万刚带领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启动一系列治沙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脚步向距离更远、条件更加艰苦的甘蒙边界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建设区迈进。

郭万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樊锦诗

樊锦诗

樊锦诗,女,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年,樊锦诗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那时的莫高窟,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克服严重水土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等困难,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规律和时代特征,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采纳。她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编制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3部。由她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窟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其它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积极推动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促成《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颁布,使莫高窟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纳入法治化和规范化轨道。

樊锦诗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她每次领完奖回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上交奖章、奖状、奖金。她认为,这些荣誉属于所有为莫高窟作出贡献的人。

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祁发宝

陈红军

祁发宝

陈红军

陈祥榕

肖思远

王焯冉

祁发宝,男,汉族,年3月生,中共党员,陆军某边防团团长;陈红军,男,汉族,年3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营长;陈祥榕,男,汉族,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列兵;肖思远,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班长;王焯冉,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旅班长。

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考验,他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面对疯狂挑衅和暴力攻击,他们毫不畏惧、团结战斗,以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见此情景,陈红军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为代表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是“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是对党绝对忠诚、矢志强军报国的时代先锋。

祁发宝荣获“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称号,陈红军被授予“七一勋章”、被追授为“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被追记一等功。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刘小凤

刘小凤

刘小凤,女,汉族,年10月生,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微波传输中心高级工程师。

在儿子脑瘫残疾、丈夫患病去世的双重打击下,刘小凤自信坚强、乐观向上,用爱心孝敬公婆,用信心育儿成才,把一个连吃饭走路等生活技能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脑瘫儿童培养成“荣誉研究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年9月,刘小凤的儿子出生不久被诊断患有脑瘫,面部、双手、双脚均严重畸形,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写字、走路。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却不能跨进学校大门,刘小凤和家人就买回各科教科书,在家辅导孩子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年,“高中毕业”的儿子开始憧憬大学校园。刘小凤多方联系,积极沟通,最终儿子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无法握笔写字是考试的最大障碍,他只能做选择题。尽管如此,所有科目选择题总分分,儿子考了分,其中数学科目选择题部分得了满分。毕竟,分的考分太低,儿子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大学梦似乎就要破灭。刘小凤没有放弃,孩子也不愿放弃。经过多方努力,兰州大学接纳了儿子。儿子终于踏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以旁听生的身份成为兰州大学“级本科生”。如今,儿子已在兰州大学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正在攻读博士。儿子的经历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励志榜样,兰州大学周年校庆典礼上,校领导授予他“荣誉研究生”称号。

8年刘小凤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她既要照顾残疾的儿子,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婆,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她坚持每周带儿子看望爷爷奶奶,为老人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老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尽心操持。为方便老人生活,刘小凤把自己的电梯房留给两位老人。公公婆婆逢人就夸儿媳妇和闺女一样亲。

刘小凤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

妹妹

妹妹

妹妹,女,藏族,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牙拉村甘沟组村民。

妹妹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情怀,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赡养同村的3位患有智力障碍的“亲人”,实践着“活着我养、死了我送”的承诺。

7年,妹妹看到村里患有智力障碍的老人阿甘,善良的妹妹深感同情,决定把老人接回家,当亲人一样照顾。起初,老人怕成为妹妹的累赘,说什么也不同意去她家,妹妹执拗不过便坚持每天去帮老人做饭洗衣、打扫屋子,有时做好饭送过去给他吃。老人看到妹妹来回奔波十分辛苦,终于答应住到妹妹家。

8年,妹妹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两岁的女儿、襁褓中的儿子以及老人阿甘。丈夫的离世让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对困境,妹妹擦干眼泪,背着小儿子每天起早贪黑做农活,再忙也要让老人按时吃上饭。每次,先伺候老人吃饱,再喂两个孩子,到自己吃时往往饭菜已经凉透了。妹妹家几度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她依然没有放弃,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安排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增加收入,妹妹学习种植藏中药材脱贫致富,还成为村里第一个学会开拖拉机的女司机。

9年,妹妹途经同村患有智力障碍的母女克木亚、阿达家门口时,看见屋里全是烟,冲进屋内端水灭火。原来,女儿阿达一天都没吃饭,生火做饭时引着了炉子边的柴火,差点酿成火灾。善良的妹妹非常同情克木亚母女的境遇。尽管照顾阿甘老人已经十分辛苦,但她还是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克木亚的责任。为克木亚母女收拾屋子、做饭、洗衣、劈柴,有时带着阿达拾柴、折蕨菜、采蘑菇,售卖采摘的野菜,换回米面和生活必需品。克木亚、阿甘老人先后因病去世,妹妹为老人送葬。“我会继续照顾好阿达姐姐,让她老有所依。”这是妹妹对克木亚老人的告慰。

妹妹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鼎立信,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