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系列报道之九甘肃
2024/8/30 来源:不详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www.t52mall.com/
编者按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工作重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指导各地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甘肃武威等10地被评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为集中展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指导支持下,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推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既安居且乐业扎新根启新程
“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对祁连山高海拔贫困山区和生态恶化沙区、干旱区4.42万户17.02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彻底解决了山区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在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自然封育恢复生态,探索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武威模式”。
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时,对武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两年来,武威市牢记总书记“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殷殷嘱托,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武威市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先行、就业先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今年6月获得国务院“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
重规划,完善设施暖人心
搬出容易,留下不易。大山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告别故土之后,如何在新居实现安居、乐居?这涉及群众搬迁后的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是武威市给出的答案。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利工程规划图上,粗细不一的输水线路一节一节向移民区延伸,也向戈壁滩输送着新生活的希望。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共搬迁南部高深山区群众6.24万人。为着力破解搬迁群众产业培育缺水难题,古浪县充分调研、缜密规划,联合调度运行了水利骨干工程与调蓄供水工程,建成提水泵站3座,干渠15条.11公里,支渠11条76.21公里,建成调蓄水池51座,总容积万立方米,解决了安置区夏灌高峰期及冬季日光温室反季节种植缺水问题,促进了安置区农业生产增收增效。
先有安居,才能乐业。“武威市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环境改善等,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布局实施项目,同步配套建设住宅、水电路气网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移民搬迁和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武威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志强对记者表示。
图为甘肃省武威市松山滩5号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王世芳正在自家的温室大棚内采摘成熟的香菇。(武威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一件件规划落至实处,换来的是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你看,我们这里的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吧?”松山镇秀杰村村民铁国福介绍着秀杰村里错落有致的新住房、花香四溢的房前屋后、规划整洁的街道,以及现代化的广场、家门口的校园、服务到户的村医……秀杰村是武威市天祝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主战场5号安置点的一个移民新村,年铁国福响应号召从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的哈溪镇友爱村搬到了这里,如今63岁的他正在宽阔敞亮的新居里乐享晚年。
“十三五”期间,武威市累计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45个,新建、购置住房1.51万套,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12所,建成标准化卫生室5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27个,铺设管道95公里,硬化道路公里,实现了搬迁群众安全饮水、动力电和光缆网络全覆盖。
兴产业,增收致富稳信心
“搬下来住进新房,但今后靠啥生活?”年,同样从哈溪镇搬迁至秀杰村的王世芳心里嘀咕着。崭新的房屋、规划整齐的新农村让这个“80后”姑娘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但又不免为未来如何维持生计而担忧。
搬离深山,只是斩断穷根的第一步。搬出来,还要让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这就要靠产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使松山镇有着发展错季食用菌的绝佳条件。年,天祝县引进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松山,建设全自动菌棒生产线,并为易地搬迁户分配了食用菌种植大棚。王世芳与丈夫商量后作出了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决定,拿出积蓄承包了9座食用菌温棚。发展至今,她家的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到了23座。王世芳说,“现在年收入30万元,这在过去,我想都不敢想。”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王世芳的故事是天祝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生动写照。在古浪县同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安置区光热沙资源,在安置区共建成生产基地10个,建成“土墙+钢架”日光温室座1.56万亩;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肉羊产业由自给自足的粗放传统产业向规模养殖、加工增值、品牌增效的现代畜牧业转型……
“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之初,武威市就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确保群众一搬下来就有增收产业。”王志强对记者表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造血”功能,武威市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了搬迁群众增收产业全覆盖。年,武威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万元,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多元。
稳就业,家门口赚钱更舒心
后续帮扶关键之一是促就业。为使搬迁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挣钱,武威市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就业,通过引培龙头企业、合作社,设立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吸纳安置区2.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开发岗位增就业,通过以工代赈,实施农村水利、道路工程,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无法外出人员多人就近就业。
位于绿洲小城镇的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内,一排排整齐的缝纫机正在车间员工的熟练操作下飞速运转着。这家公司是古浪县采取“党建+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按照“把厂子建在安置点,把岗位送给搬迁群众”的思路,利用集体闲置资产与乡扶贫开发公司合作成立的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乡村就业工厂,主要以部队军服及各类企业行业制服的设计加工为主,可提供务工岗位多个。
图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村貌。(新华社记者张智敏摄)
“我们坚持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上出实招、下功夫。”古浪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宋学军介绍,一是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年龄结构差异等实际情况,按照群众自身实际分类培训,真正让搬迁群众学到一技之长。二是按照经营模式和技术特点合理设置岗位,帮助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务工的群众就近灵活就业。三是开通古浪—绿洲—大靖公交专线,加强“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为务工群众上下班提供了安全有序的便利条件。目前,带动多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月工资元以上。(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见习记者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