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沙变成金蛋总书记刚刚考察的八步沙
2022/12/21 来源:不详连绵的祁连山脚下,一条由柠条、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覆盖的绿洲,横亘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之间,阻止了风沙前进的步伐。这里就是出了名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
古浪县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干旱缺水、沙多林少,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实地察看了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还拿起一把开沟犁,与三代治沙人一同挥锹治沙。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代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当时也在现场。他告诉总书记,正是凭着这样的人工劳作方式,“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8月25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现场。图为林场场长郭万刚向记者介绍治沙情况。摄影/章轲
六老汉的誓言
八步沙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据说,多年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口子,所以叫“八步沙”。
当地人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艰难“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
这里曾是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近百年来,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并且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是我国典型的偏僻、贫穷和沙化严重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初,古浪县六位普通的老汉:石满、郭朝明、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誓将沙漠变绿洲。
八步沙离六老汉家所在的土门镇只有3.5公里。老汉们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38年过去,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树绿了,头发白了。这之后,六老汉们约定,“6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如今,六老汉中的四位已相继离世,但他们的事业并没有因此停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8月24日晚,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武威”晚会现场。摄影/章轲
不能只守摊子,必须再次创业
“我相信,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像愚公移山一样干下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24日晚,在甘肃武威举办的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武威”慰问演出上,郭万刚说。
25日下午,在治沙造林现场,郭万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总书记考察结束后,我们三代治沙人碰了头,研究下一步的新打算。”他说,“已经完成治沙造林的沙地,每年仍有0亩的裸露地需要补植补造。林场还承包治理八步沙80公里外的北部沙区麻黄塘,向那里的15.7万亩荒漠发起挑战。”
“林场要发展,不能只守摊子,必须再次创业。”郭万刚说。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八步沙,这些年不变的是一代代传承的愚公移山精神。变化的是不断科学、实用和高效的治沙技术。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土办法,到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再到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人的治沙技术传播到各地。
不仅仅是治沙,“点沙成金”也在这里逐渐变为现实。郭万刚介绍,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六老汉的后人们成立了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还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
据当地林业干部介绍,在林场的保护和涵养下,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元以上。八步沙人的奋斗目标正从最初的护卫家园向建设美丽家园转变。
第三代治沙人代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也有了自己的新打算。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成立的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尝试饲养了0只鸡,还创立了“八步沙溜达鸡”品牌,每只鸡可以卖到元。接下来打算扩大养殖规模,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目前来看,水是最大的制约。这里每年降水量只有多毫米,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水资源缺乏也就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郭玺说。
8月25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八步沙溜达鸡”养殖场。摄影/章轲
8月25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人贺中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摄影/章轲
8月25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现场。摄影/章轲
8月25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现场。摄影/章轲
9月12日,一辆多功能型立体固沙车在武威市某治沙试验基地进行机械设置沙障演示。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