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古浪县以工代赈出实招保护生态促增收

2022/9/17 来源:不详

编者按:

以工代赈是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工作典型、交流做法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从各地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甘肃省古浪县举全县之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相继建成1个移民小城镇和12个移民新村,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1.53万户6.24万人,实现3个乡镇整乡搬迁、58个贫困村整村搬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8月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视察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古浪县根据新时期以工代赈政策特点,以防沙治沙为切入点,将以工代赈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相结合,着力打造古浪县八步沙区域防沙治沙以工代赈示范基地,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一、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激发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积极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拓宽稳定就业增收渠道”的政策要求,古浪县围绕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需求,积极谋划以工代赈项目并做好组织实施。古浪县紧紧围绕“以工代赈设岗位、搬迁群众能就业、后续扶持增活力”的目标,将争取到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万元用于八步沙区域防沙治沙以工代赈示范基地,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原则,设置务工岗位多个,充分吸纳搬迁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

二、努力提高发放比例,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

古浪县按照《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要求,特别是关于“在确保劳务报酬发放金额不低于中央资金15%的基础上,尽最大幅度提高占比”的要求,将以工代赈中央资金重点用于发放劳务报酬,稻草采购费用万元由县政府自筹解决,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提高到%,搬迁群众人均务工收入达到元以上,切实增加了搬迁群众收入。同时,在保障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前提下,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防沙治沙建设。

三、切实规范项目实施,全力保障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

古浪县牢牢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本质和初衷,切实把搬迁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劳务报酬发放作为推进以工代赈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项目全流程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工程规范运行,劳务报酬及时发放。一是在项目申报前,县发展改革局与行业部门、安置区所在乡镇和村委会建立了劳务信息沟通机制,根据项目用工需求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对有意愿参与工程建设的搬迁群众进行登记造册,安排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的搬迁群众多人参与务工,形成了拟参与务工群众花名册,并将组织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落实劳务报酬作为项目申报必要条件。二是在项目建设时,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有关要求,委托古浪县国有公司实施该项目,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度,提高搬迁群众对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参与度、知情权和监督权,并要求公司将劳务报酬通过银行直接发放到务工群众账户,确保劳务报酬规范、及时支付。

四、积极发挥乘数效应,实现群众增收和生态治理“双赢”

古浪县发挥以工代赈资金项目乘数效应,统筹推进以项目实施助力防沙固沙、以防沙固沙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方面,按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式,依托防沙治沙以工代赈示范基地建设,将部分务工群众培训成专业化治沙队伍,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又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中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治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项目的实施,沙地前沿的农田、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了抗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