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专稿随笔崔永平怀念母亲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最大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
怀念母亲
文/崔永平
母亲去世已经24个年头了。
小的时候我们问母亲的生日,她说自己是“腊八日的剩饭”,我们不懂,后来才知道她生于年1月17日,即农历庚申年的腊月初九,她出生后刚好家里还有“腊八日”的剩饭,从此她就记住了自己的生日。如果在世,母亲已经经历了整整个春秋。
母亲是“童养媳”,17岁就跟随父亲流浪度日,一路从凉州到土门,再到大靖,最终来到了昌灵山下的关爷庙,父亲给地主家放羊,母亲给长工们做饭,终于居有定所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
母亲生活的故事完全可以讲“一千零一夜”,因为这是一部人生的大书。尤其是经年以后再次打开,慢慢品味和咀嚼,越发觉得个中滋味,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母亲是伟大的!我试着用尽世上所有的溢美之辞概括,如勤劳、善良、纯朴、乐观、大度、慈祥、宽容、自强、正直、真诚、执着、坚毅、知足、谦虚等等等等,都难以包括她品格的全部。在母亲太多的美德中,有4点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
一是勤劳。父母“定居”以后,并不是享受生活的开始,而是艰辛生活的开始。在那个痛苦的年代,不但自己寄人篱下,而且还连续生了12个孩子,最终都拉扯长大,抚养成人——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这是何等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啊!但是,不言而喻父母承担了太多太多的心酸。父亲过早去世以后,母亲那段心酸的历史更是在默默地沉睡着,谁都不忍提及那段往事,但凡打开记忆的阀门,那泪水就像山野的涌泉一样哗哗地流淌不止……
据兄长们讲,解放初期包产到户以后,由于孩子们还小,无法承担繁重的农活,母亲就像男人一样赶着牲口犁地种田,夏收季节是她带着一群孩子“奋战”在火热的劳动一线。“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不能想象母亲用什么“灵丹妙药”养活了自己的一大家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像万能的“魔术师”,她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会做饭、会缝补、会家务,还懂农活。她是我们家当仁不让的生产“带头人”。
我们长大以后,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谁过谁的日子,但谁也不敢向母亲摆说困难,因为一说困难母亲就会亲自上门“督办”。在母亲的心目中,一切困难遇见了她都会迎刃而解。是母亲帮助我们树立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必胜信念。
二是坚强。母亲是天生蔑视困难的。不记得是谁曾经问母亲年轻时发过愁吗?她幽默地回答:“那时长年累月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哪有时间发愁?……孩子就是我的‘天’,只要‘天’不塌下来,我还愁什么?”她说得云淡风轻。
我记得大概是年的初春时节,她患了一场大病,按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妇科病,她不但每天坚持要给家里十多口人做饭,还照样用凉水洗洗涮涮。父亲很大意,一直忙生产队的事,几个哥哥都不方便问母亲的疾病,没有人为母亲做主求医问药。直到后来病越发严重了,邻居督促父亲,“赶快治疗,不然人就被血流干了”,父亲才不得已扶持母亲先去大靖、后去武威治病。母亲在武威住了20天医院,病情大为好转,但还未完全痊愈,她担心家里的一大堆孩子,医院里“逃”出来了,徒步十里路到武威火车站,搭乘武威至干塘的火车到冰草湾车站下车,又步行20多里路才赶回到家。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正和妹妹在家门口玩耍,远远就看见母亲踉踉跄跄地从沙河里走来,离我们家不远的地方还要上一个大约50米长的小坡,母亲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向我们招手。我和妹妹大声喊着“妈妈”飞快地跑下小坡,搀扶着母亲艰难地回到了家里……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总为母亲顽强的毅力而折服,进而以这种顽强精神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
三是无私。这个特点表现在她一生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大约到了60年代末期,母亲眼看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可以替换自己养活自己了,但是又放开自己的儿子一个去工作,两个当兵,一个当工人,后来两个又考上了大学,一个个地离开了家庭,虽然她的内心是不舍的,但最终还是“放飞”了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们。虽然她生活的担子没有减轻多少,但是却换来了我们国家、我们家庭、以及她的孩子们一片新的天地!
母亲的无私还表现在能够保持亲密良好的婆媳关系。婆媳关系历来都是中国家庭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关系。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一个大字,但是她从街坊邻居家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在琐碎的生活中能够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和8个儿媳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最多时家中有4个儿媳在一个院子里居住,一个锅里吃饭,她都能调理的顺顺当当。母亲还有一颗“菩萨心肠”,尽管自己家的日子也不算很好,但还经常惦记村上更贫困的人家。“五保户”裴奶奶是个小脚女人,多年来被生产队供养着,虽然吃穿不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上有许多不便之处。母亲经常让我们去挑一桶水,送一把柴火,过年过节还要送上一碗带肉的饭菜。虽然这些都是很普通很细小的事情,都反映出她的一颗善良的心。
四是豁达。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求过神拜过仙,但她心中有神,所以内心是豁达的,远亲近邻都喜欢和她交往。母亲在世时,我们兄弟每年不分远近都要回家过年,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左邻右舍好生羡慕!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母亲始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生旅港湾!
作为最小的儿子,我一直在外地工作,远离高堂,客观上存在尽孝与奔“前程”的矛盾。尽管母亲生前分别在金昌、
兰州我们家住过多时,尤其在我小孩小时,照顾了我们家庭,本想等到闲些的时候精心地孝敬她老人家,结果我还没有“闲”下来,他老人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走了。年10月30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十一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母亲在我们的老家——她那挪了几十年的“土窝窝”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辞别了她77年的人生历程。
每当祭日,我就想起了母亲,愿她在美丽的天堂一切安好!
年1月
作者简介:崔永平,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年参加银行工作,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金昌分行和省分行从事人事教育、纪律检查等工作37年。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各类文章近百篇。